中新社臺北6月22日電 (記者 劉舒凌陳小願)為凝聚兩岸開放及臺灣經濟發展共識而召集的臺灣“經貿國是會議”,首場北區會議21日、22日在臺北登場。會中達致共同意見,包括要求各政黨以更高視角及更大胸懷解決兩岸經貿問題,而非“逢中必反”。
  由臺灣當局召開的這一經貿會議,設有“全球化趨勢下臺灣經濟發展策略”、“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兩大討論主軸,議題涵蓋兩岸經貿、產業發展、弱勢保護、青年未來、社會企業。
  首場北區會議,逾百位產官學及社會團體人士出席並踴躍發言。22日,主辦方公佈2天會議所達成的共同意見、多數意見及其他意見。
  其中,關於兩岸經貿的共同意見包括:應審慎評估服務業及農業開放,對受衝擊產業予以轉型或編列預算提供補償。多數意見中包括:由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已送臺灣立法機構審議,希望儘速審議,並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行審查;若有疑慮,可考慮採用附帶決議方式處理。
  關於青年議題,會議共同意見指出,當局應輔導青年掌握全球化商機,協助青年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準備。在多數意見部分,與會代表建議,當局應輔導青年創業、創新青年教育模式;鑒於青年對自由化衍生貧富差距擴大問題抱持疑慮,分配問題必須予以特別關註。
  主辦此次會議的臺灣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會中表示,過去數月《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受到很多關註、討論,當局召集社會各界舉行“經貿國是會議”,是希望民眾在此意見交流平臺達成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開放方向的共識,而不一定訴諸街頭。
  不過,受到邀請的多數“反服貿”團體與民進黨等政黨選擇缺席此次會議。與會部分民間團體人士則提出,當局應首先針對弱勢族群對症下藥,正視所得分配不均問題,不要讓越來越多人淪為服務業低階勞動者。
  企業界如臺北商業會理事長王應傑則提出,一些青年多是聽到象牙塔中做學問的教授闡述觀點,他們也應該走出來聽聽各產業的心聲;臺灣經貿如果沒有同大陸合作,過去20餘年很多大企業只有原地踏步。
  《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連日來的評論指出,“經貿國是會議”討論議題架構較大,出現各說各話的局面,“反服貿”與“反自由經濟示範區”人士也未能到會並提出其有關臺灣發展策略的論述,令人遺憾。而2001年與2006年,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參與了民進黨當局所召開的兩次重大經貿會議,仍無助於解決經濟發展困境;此次民進黨等政黨未派代表出席,會議所取得的共識、結論恐更缺乏實質影響力。
  臺灣本次經貿會議首先舉行北、中、南、東四場分區會議,7月26日至28日舉行全臺大會,經討論取得的共識將作為推動臺灣整體經貿發展策略的依據。其中,共同意見要求臺灣行政當局遵守執行,多數意見或其他意見則列為施政參考。(完)  (原標題:臺灣“經貿國是會議”不贊同“逢中必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q96xqin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